2017-02-23 22:40:57来源: 北方财经网 编辑: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关于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思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转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培育和引导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二是转向营造创业创新氛围、强化创业创新支撑能力、构建创业创新生态等。
“工信部新规意味着,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商业银行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有关专家认为,当前全国中小微企业超过7000万家,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中小微企业构成了实体经济供应链的骨架,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需要整合社会资源,提供更大支持力度。
但长期以来,融资难问题一直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桎梏。由于产业链中的中小微企业信用级别较低、固定资产等抵押担保品少、财务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其很难通过传统渠道获得融资支持。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中小微企业的创业和持续发展,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和转型。
据业内人士介绍,面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解决办法就是供应链金融——以配套中小微企业与核心厂商之间贸易背景作为融资介入点,采用核心企业信用支持、企业存货控制、应收账款回款锁定等技术手段,满足了一部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从近几年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践来看,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通常遇到两个问题,进而制约了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中小微企业服务的深度与效率:一是业务参与主体多,银行、核心企业、中小微企业以及其他参与方(如仓储物流企业、质检机构等)之间,信息传递不对称,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经营情况信息获取相对滞后,很容易发生风险损失;二是业务操作环节多,传统模式涉及贸易背景审查、押品品质核定、巡库管理、回款监控等诸多环节,线下人工操作方式干扰因素多,不易形成统一的作业质量标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银行作业成本高,效果也不甚理想。
“一条供应链上,80%以上的是中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是专为中小微企业打造的一套融资模式。”民生银行交易银行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与推广,依托互联网方式解决信息传递滞后问题,通过在线化手段解决操作效率标准问题,既可为客户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又可优化银行内部作业模式,提高操作与管理效率,降低操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