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内蒙古师范大学打造“三引擎”助力脱贫攻坚取实效

2020-09-14 09:01:27来源: 北方财经网 编辑:

内蒙古师范大学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和要求,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紧扣贫困地区产业需求和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实招硬招新招,持续精准发力,着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取得成效,切实保证了脱贫攻坚精准度、时效性和可持续性。

抓根本,展本色,打造教育脱贫“引擎”。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学校充分发挥自治区教师教育主阵地作用,全力以赴推进教育脱贫。一是“国培计划”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在43个旗县培训项目中,贫困县项目占比79%。学校面向区内外遴选了300余位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专家学者,对自治区培训专家库进行了补充更新,确保为10万余人次的参训学员提供最优质的师资。有效帮助乡村中小学教师开阔视野、掌握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帮助乡村学校校长拓宽管理思路、更新教育观念、规范办学行为,对症解决在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升办学治校能力。二是服务地方重点向贫困地区用力。学校依托学科专业和人才资源优势,注重加强与贫困地区合作,与兴安盟行政公署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引进师资提升、教师培训、专业扶持、科研合作、本科创建等方面,助力该地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与锡林郭勒盟签订加强教师培训合作协议,为当地的教师培养提供优质师资;与通辽市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把增强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等作为重点,全面支持通辽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有关贫困地区签订优秀退休教师对口支援乡村教育协议,通过选派一定数量的退休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指导,有力带动提升了受援地乡村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

兴安盟行政公署与我校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找路子,送技术,打造产业脱贫“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学校充分发挥本校科研和人才优势,努力为贫困地区找路子、送技术。一是培育卧式锤榨法工艺产业化。学校在对克什克腾旗卧式锤榨法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帮助当地合作社申报并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品拿到有机认证;与克什克腾旗政府共建产学研基地,扶植以捶打麻油为龙头的有机农产品;帮助指导卧式锤榨法传承人王浩等人注册成立克什克腾旗呼德艾勒农牧民合作社,年产值达34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民组462户农牧民增收致富。二是培育蒙古族传统牛角弓产业化。学校在对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土左旗政府共建蒙古族牛角弓产学研基地,帮助传承人以“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诺敏入选国家级传承人并注册成立内蒙古狄和民族用品有限公司,年产值达50万元。三是培育蒙古族朱萨浪游牧文化系统产业化。学校与乌审旗政府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对乌审旗蒙古族朱萨浪游牧文化系统及产业化开展研究;结合乌审草原朱萨浪游牧文化系统,帮扶察罕苏力德景区开发以察罕苏力德为统一品牌的绿色畜产品,举办庖丁节,开发全牛宴、草本酸奶,年产值120万元,有力帮扶了周边多户牧民增收。四是培育鄂伦春民族工艺品产业化。学校组织申报鄂伦春兽皮制作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满古梅入选自治区级传承人,帮扶满古梅成立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乌日罕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集中销售鄂伦春民族手工艺品,年产值15万元,并帮扶带动多户鄂伦春猎户致富。

“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展演暨全区第四届大学生“哈日靶”比赛在我校举行。

扬优势,搭平台,打造智力脱贫“引擎”。学校与自治区扶贫办公室合作建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扶贫与发展研究院,以“高校+政府”的形式填补了自治区专业研究和指导脱贫工作机构的空白,聚焦脱贫攻坚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加强精准脱贫政策的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研究及成果转化。牵头成立了“中蒙俄智库联盟”,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教育行动,与中科院、中国社科院、中央民大等合作建设生态文明研究院、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内蒙古分院,与中国社科院合作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院,为国家特别是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与中科院赵进才院士合作建立的内蒙古水环境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研发出了专门针对牧民饮用水的水净化设备,推动了长期以来牧民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研发的玉米膜下滴灌综合节水技术在赤峰市等地推广,年新增产值达13亿元,推动了自治区农牧业灌溉发展瓶颈问题的解决。

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内蒙古分院在我校成立。

73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