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

市文旅广局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公益活动

2019-08-19 11:06:01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编辑:

  呼和浩特新闻网8月19日讯 据《呼和浩特日报》报道(记者 吕会生)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紧紧围绕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利用各中小学校、社区、非遗传习基地(所)等场所,创新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邀请传统文化名家和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开展经典诵读、戏曲、书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把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优秀传统文化带进课堂。


  近年来,通过专家解读、传承人现场互动教学、非遗知识讲座、非遗知识竞赛、教师非遗传习教研活动、参观非遗传习基地(所)、现场体验、非遗项目图文展、学生非遗兴趣小组及非遗校园成果展等多种方式,对未成年人开展多样化教育,让非遗文化的传习成为大中小学课堂的新常态。


  2016年呼和浩特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全市启动了非遗进校园活动,精选了传统制作技艺类非遗项目剪纸、布艺、面塑等9个项目首批进入20所学校开展试点活动,当年受益学生达3000余人次。2017年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更加深入,增加查拳、满族太平鼓舞、爬山调、莜面制作技艺等项目,体育游艺类和传统美术类项目的数量明显增多,覆盖全市大中小学校50余所,受益师生达8000人次,并被市文明委授予2017年度“呼和浩特市十大时代新事”。2018年覆盖全市100余所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


  另外,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还在全市9个旗县区各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传习教学活动,皮影、根令香古法手工制香技艺、胡笳制作技艺、呼市手工面点制作、蒙古族金银器錾刻技艺等项目也参与进来,非遗项目种类更加齐全,已形成有20多项非遗项目常态进驻校园的规模。此外,市非遗中心联合市教研室,组织非遗进校园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传承人直接培训各中小学校教师来解决非遗传承师资不足问题,再由受培训教师教授学校学生,以实现非遗文化的薪火相传。


  今年上半年,晋剧、二人台、蒙古象棋、查拳、新城蛋雕等30多项非遗项目走进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市二中、呼和浩特市民族实验小学、新城区丁香路小学、玉泉区幼儿园等70多所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为万余名在校学生进行了200多次传习讲授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所学校成为非遗传承教育教学基地,呼和浩特市一中成为我市首家非遗传习示范校;戏曲进校园活动初见成效,晋剧、二人台等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纷纷在校园落地生根。


  4年多的发展历程,使非遗进校园逐步成为非遗传承的有效实践,为让非遗进校园活动有序开展,今年我市推出莫尼山非遗小镇、蒙古药香制作技艺传习基地、和林格尔剪纸传习所、清水河(陶)瓷艺个体传习所等一批较为成熟的非遗研学基地,组织并接待来自我市各大中专院校和小学幼儿园的20余起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充分体验和感受了非遗活态传承的魅力。


  非遗进校园公益活动的大力开展,丰富了学校德育内容,拓展了校园文化,增强了广大未成年人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弘扬了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促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890 +1